重阳节的作文900字

时间:2025-02-16 10:13:50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集锦9篇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集锦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900字10篇,欢迎大家分享。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 篇1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 篇2

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既然如此,那就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更多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 篇3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我想 ……此处隐藏4152个字……。烟花声也四处轰轰响,看见天空中像开了花似的,漂亮极了。点爆竹现在已进入了高潮,就如同潮水样一波接一波连绵不断。

然后我们开始守岁,当除夕零点钟声一响,我们就吃饺子。我们的好多亲戚都围坐在奶奶的饭桌旁,我们的脸上都浮现出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有的人甚至拍起掌,催促着饺子的到来。随着一声“吱嘎”的推门声,奶奶的声音出现了,“饺子来喽”,便把饺子端上了桌。美味的饺子来了,薄薄的皮儿,多汁的`馅儿,还有那诱人的瘦肉。饺子一上桌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动起了筷子夹饺子吃。只要你咬上一口,就能感觉嫩嫩的肉入口即化,还会有浓浓的汤汁从饺子中流出让你吃一口便回味无穷。不一会便有人吃到了东西,有一角、五角、红枣、糖……谁吃到一角和五角谁就是财运亨通,谁吃到红枣谁就是一年中最有福气的人,谁吃到糖饺谁就是明年最甜甜蜜蜜……吃完了我吃到了2个大枣、一个5角。外面的烟花声也越来越小哩。

亲戚们都走了,我也要睡觉了。我听着渐渐小了的爆竹声,不禁想今年的新年真好玩,我下次一定还要再来!接着我进入了梦想。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 篇8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但是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下面小编为你揭开重阳节起源的神秘面纱。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 篇9

说起来母亲已经去世十一年头了,除了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到重阳节我都会很自然的想起母亲来,这到不是因为菊花,而是因为每到重阳节,母亲总会给我们讲起的一个故事,它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故事的梗概大约是这个样子的。

有一位姓王的父女俩相依为命过日子,父亲只有一个嗜好爱喝酒,常和一帮酒友相聚赌酒。是一个著名的酒鬼。闺女很聪明,知书达理,人前人后从来对父亲恭敬有加,其父排行第九,小名为老九,人称王九。却被大家戏称为王老酒。但女儿从不称呼“九”这个讳字,甚至连九的同音字也有意避开不说。很懂得维护自己的父亲名誉。

父亲对自己的宝贝女儿十分疼爱。平时听人夸自己的闺女懂得孝顺。也美滋滋的附和几句,一次在重阳节前大家喝的半酣时,和酒友又夸起闺女的聪明和孝顺,引得酒友不服,“你说侄女聪明孝顺,怎么证明给我们大家看看?”酒鬼父亲就又举了那几个嘴边上例子,结果大家都不服气,“说那不能算数,要证明侄女孝顺和聪明,得能答上来我们所出的题目,答上来我们不仅真服了她,而且送给你们父女俩一桌酒席。”双方打赌击掌,众人并告戒王老九不可预先泄密,大家挥手而别。

重阳节的早晨,王老酒的几位酒友抬着一坛酒来到门口叫门,姑娘开门一看这几位的架势就愣住了,这时俩酒友上前答道:“我们两位一个叫张老酒,一个叫李老酒,二人抬着一坛酒,手里拿的是韭菜,今天本是九月九,特来请我九哥到酒花园里去喝酒。”二人说完瞪着眼睛看着姑娘的反应,姑娘略一沉吟就明白了,此刻,恰好装睡的王老九在屋里问道,外边是谁来了呀?她马上机智地答道,“是来人了,爸爸,咱家来了贵客了,两位长辈一个叫张三三,一个叫李四五,二人抬着灵丹曲,手里拿的是扁叶葱,今天恰是重阳节,几位叔父邀请父亲您到菊花园里去赴宴。”话音未落王老九已经得意的踱到门口,冲着几位老友哈哈一笑。而门口的几位老酒友无一例外的伸出大拇指,对姑娘的机灵赞不绝口。心服口服。大家摆上酒席,轮流为王老九有此孝顺和聪明的闺女敬酒。大家大醉一场。

重阳节又到了,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可这个故事蕴含的传统美德和做人的智慧,依然令人赞赏和回味。不知母亲讲这个故事时是有意还是无意,时至今日,这个故事还一直影响着我的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事。直到今天我还会在重阳节上讲给孩子们和晚辈听,尽管他们提出了许多质疑和不屑,但我相信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的根基,肯定会因为这个故事的吸引力逐步降低的原因而被消弱。不知是否是故事的内在说教韵味太强了还是社会进步太快了?

社会进步发展应该和道德意识同步得到提升,但现在这两者间联系的纽带似乎被生生的扭断了,在经济高速繁荣发展的今天,传统道德的退化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失序不幸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事实。社会的经济发展繁荣若以道德信仰水平的降低为代价,这肯定不是好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做出改变!

《重阳节的作文900字集锦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