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精选2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1我们都知道抱怨于事无补,可是抱怨就像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深恶痛绝,但从自己口中发出的时候,却浑然不觉。结果,明明是人人都厌弃的行为,却偏偏人人爱抱怨。想戒掉抱怨,想在抱怨的人群中独善其身,想避免被卷进负能量中心,你可能应该先知道,当人们抱怨的时候,到底想告诉你什么?
今天的书是《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尔·鲍温是美国的一个牧师。四五年前看的书,直到现在我仍然对其中提到的观点记忆犹新,因为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生活。
什么是抱怨呢?你对一个人说:好啦,你别抱怨啦。对方很可能回呛你一句:我没有抱怨,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是的,抱怨常常披着‘陈述事实’的皮出现。但很好区分,心怀不满是抱怨,心平气和才是陈述;纠缠于现状是抱怨,反之则积极寻求解决。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喋喋不休的抱怨只会徒耗抱怨者和倾听者的精力。
我也曾以为抱怨式的倾诉可以让自己好过一点,但最后却发现倾听者的响应、认可、声援,不仅无法让我平复,还让我的不满成倍地爆发。每一次尝试之后,我都会更加委屈,更加不满,更加不快,更加认为自己有理。
抱怨是所有不愉快关系的共同特征,它带来的最可怕的伤害是对关系的腐蚀。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对关系产生不满,他们为了获得满意的结果,最常做的是抱怨遭遇而不是直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愿呢?男朋友如厕忘记掀马桶盖,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并加一个萌萌哒的马桶圈,岂不是比指责和埋怨有效的多。抱怨只会让被抱怨者感到被轻视和诋毁,反而让他更加固守那些让你讨厌的行为。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些人和恋人的相处遇到问题,却向朋友抱怨,和同事关系不好,却向配偶抱怨。背后非议总归不磊落,磊落的话即使不在场的人现身,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复。
和某人有疙瘩,却向第三方抱怨,其实是为自己辩解,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制造新的问题,因为话说出去之前你是主人,说出去之后你就无法控制之后的连锁反应了,原本简单的两方问题很可能演变成复杂的三角问题。
所以聪明人也不轻易担任调解人、仲裁方,即使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也不要轻易卷入,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健康的沟通应该是直接去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通过正面沟通,来梳理分歧,消弭误会,解决问题。可为什么不直接说呢?因为抱怨者害怕被拒绝、被攻击、被伤害。
比如爱抱怨的员工,对待遇不满,认为遭遇不公,认为公司没有足够成长机会,你既然这么不满意为什么不辞职,择良木而栖?要么是没有离开的勇气要么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你既然那么有理,为什么不直接找老板谈,找能管事的谈?要么没有谈的勇气,要么没有谈的实力,搞不好被炒鱿鱼。
既然如此,就不要哔哔了,把注意力放在个人能力养成,尽可能从目前职业经历里面获得成长,等你羽翼丰满,岂不就可以帅气地坐在老板面前谈谈你的要求,谈得拢就谈,谈不拢你有一手好牌,也没在怕。尖刻的语言背后藏着虚弱的理由。抱怨对抱怨者来说,就像哭泣对婴儿的作用一样。婴儿饿了,尿布湿了,一哭就有人来满足他的需要。抱怨者感到不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通过抱怨来传递自己的要求。
婴儿啼哭不止、抱怨者喋喋不休,都让人心烦。但啼哭是没有语言能力的婴儿无助时不得已的选择。抱怨者明明可以做点什么,却像弱小的婴儿一样奔走呼号。毫不客气的说,躲在抱怨背后的都是没有实力、没有勇气、没有决断力、没有执行力的懦夫。很多时候,对环境和他人的不满,还只是表象。罗宾·柯瓦斯基博士在1996年的《心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认为: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真实的态度,人们只不过是想借由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换句话说,抱怨不过是目的,抱怨是伪装,人们抱怨的时候,其实有丰富的潜台词,有更为隐蔽的动机。抱怨主要有五个动机,寻求关注、推卸责任、自夸、获得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不过,人类的心理活动太过复杂,一个抱怨行为背后常常涵盖多重动机。
试图获得他人关注是抱怨的主要动机。很多人习惯用消极的陈述来展开一段对话。他们抱怨工作、健康、交通、天气、恋人、家人……总能找到东西来抱怨,这差不多是吸引别人关注的默认模式,但不管他们说什么,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想传递的真正信息是:嘿,看着我,和我说话,快来关注我。人是害怕寂寞的群居动物,获得关注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不论和你关系是深还是浅、相处的时间是长是短,人们都需要得到你的关注。当你把他们所渴望的抱怨给予他们,或许他们就不会再有那么多抱怨了。比如,爱抱怨的主妇可能是绝望的主妇,默默付出却备受忽视,她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怀。人们之所以抱怨,可能的动机还有推卸责任。很多人抱怨现状,可是当你热心地给出一条条建议时,他却一次次地否定,最后你会发现他根本不想改变现状。他只是想让你作为证人帮他证明:情况糟糕透顶,但都是客观因素造成,不是他的错,他们根本无力改变,最好全世界都知道这一点。
然后他们就顺利从拿出行动、改变现状的责任中脱身。抱怨当然比改变容易的多,有些人一个劲儿地埋怨另一半的缺点,把摩擦和不愉快全都归结为对方的问题,当你替她着急,绞尽脑汁地给她出主意,她马上就嗤之以鼻,告诉你,你的建议不会管用。她其实只是想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
“悲观者埋怨风,乐观者静候风变,现实者调整风帆。”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2在家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偶然翻到了一本书籍,书名叫做《不抱怨的世界》。看到书名,就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这是一本心灵励志类的书籍,作者道格拉斯。勒尔顿,通过故事与道理相结合的方式,给读者传承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中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难忘。它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羞涩小男孩,想得到杂货店里赠送的皮尔斯伯里牌子的宽边帽。别的小孩都高高兴兴的进去要了这款帽子,但他却为这事犹豫不决,即使他当时是多么迫切地想要得到它。眼看着帽子只剩一顶了,他走到柜台前,终于还是鼓不起勇气,没拿帽子转过身又默默地走出了杂货店。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帽子派完了,但这小事却此终盘踞在小男孩心里,成为了一辈子的痛,而这小男孩就是作者格拉斯。勒尔顿本人。故事反映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引发出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敢于争取,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而抱怨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却充斥在我们的周遭。大家总是在不停地抱怨:工作太忙碌了,物价又上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空气质量变差了……抱怨过了,得此宣泄了,但生活还是照旧。看了书后,突然发现自己也有如此多 ……此处隐藏17337个字……!勇敢迎接挑战,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成功往往青睐于积极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21近来,董事长给我们推荐了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阅为快。该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相信会让各位受益匪浅,甚至使你的命运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乐!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辈子的奋斗才可能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领导……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提升,他们怀疑环境不好,对工作总是抱怨不休,不认为主动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而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领导对自己不重视、单位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才智没有用于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费掉了。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在任何单位都是自毁前程。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提升,在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抱怨原上级或同事的不是,绝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业是失职的后果。
袁辉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从开始就抱怨“太脏、太累”,讨厌这份工作,因此便偷懒耍滑,应付师傅。转眼几年过去,当时与他一同进厂的两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另谋高就。独有袁辉,仍旧在抱怨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抱怨的结果当然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拔,不会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种最起码的道德。
如果你选择了在某个单位工作,就应该做到在其位、尽其责、谋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对你所承担的事情竭尽全力、主动负责。这样你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当你真正有了责任感,有了全面的工作能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发展。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他们都会重视人才,选拔人才。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当你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成绩、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也就是你受到肯定和重用、体现个人价值、享受工作快乐的时候。
付出终有回报,无怨方能无悔。这也是我一生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吧!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22那一年,一个小山村中走出了两个农民,他们挤上了到上海的火车。火车上,熙熙攘攘天南地北的人都有。有人说“上海繁华是没错,但是干什么都需要花钱,甚至问路也需要花钱”。其中一个农民忧心忡忡,抱怨说“早知如此,还不如留在小山村,这以后可怎么生活啊!”另一个农民眼睛亮了起来“上海真是遍地是黄金啊!居然连带路都能挣钱”,一片憧憬似的跃跃欲试。
多少年以后,眼睛亮起来的农民成为了资产上亿的企业家,而那个抱怨的农民成为企业家1200名员工中的普通一员。一种是没有信心的抱怨,一种是对机会的积极认识,两种不同的思维境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成就,原因就是抱怨的对立面上,永远矗立着一扇窗户,谁打开了那扇窗户,就能改变他的命运。
抱怨的人往往无意识地在发泄和表达不满,以求获得自身心理的平衡以及别人的同情心。抱怨是在陈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那么从抱怨的对立面的逆向思维衡量,虽然获得了自身心理的平衡和别人的同情心,但是自己仍然是一个无助的可怜的弱者;抱怨不要的东西的对面,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强大的管理工具“问题管理法”会提升你的业绩。冷静的思考后,抱怨往往就是现实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意识到这一点后,对面的窗户就显露了出来。
抱怨工作紧张时间不够,打开对面的窗户你就从时间的奴隶一跃成为自己时间的掌控者;抱怨工作杂乱无序,打开对面的窗户你就从无序忙碌的执行者一跃成为井井有条的事务管理者;抱怨不理想的工作岗位,打开对面的窗户你就从不思上进的工作者一跃成为不断提升自我的坚定信念命运改变者;抱怨工作的难度,打开对面的窗户你就从无所作为的员工一跃成为攻坚克难的强者;抱怨沟通困难,打开对面的窗户你就从智商高的理性管理者一跃成为情商高的优秀管理者……
抱怨的对面是自身意识形态的改变,意识的改变促成了自身行动的改变,行动的改变创造了事物结果的改变,事物结果的改变将影响到自身命运的改变。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力改变,那么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态度。当发觉抱怨无济于事时,为什么不尝试着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变呢?只要有一丝的变化,那么原先的结果轨迹将受到影响而变化。
当打开抱怨对面的那扇窗户后,你的思维会插上翅膀自由翱翔,你会融入一个充满创造和改变的“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23通过阅读《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不抱怨”的内涵。书中鲍温牧师说:“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我们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灵励志书。看了这本书后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喜悦。而这本书就是反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己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为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予我们做到的。
在这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中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最后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